老外直言:要是明朝没亡,我敢打赌我们现在说的不会是英语
谈论起明朝,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个朝代是最后一个汉族掌权的朝代,也是最后繁荣的朝代。明朝的军事实力、人文环境让人无不向往。不仅国人认为如此,曾经在9年前,就有一个老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明朝没亡,我敢打赌我们现在说的不会是英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对明朝的军事实力高度的认可,同样也加强了我们自身的民族认同感。那抛开这一切,明朝是否真的可以在足够长的时间中一统天下呢?
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元朝97年的残暴统治,建立了新的朝代,国号大明。新的朝代建立之后,举国上下百废待兴。朱元璋一边担心着有人和他一样造反起义,一边思考着如何让国家复苏。
于是朱元璋犹如一个村长一般,定下了"全村的规矩"。
1. 大兴耕种,开垦荒地。
明朝的耕地面积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多的,由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经就是一个农民,他深知人们吃不饱就会想造反,吃饱了自然就不会造反。
于是他想当然的就让子民们开垦荒地,同时农民出身的他也深知地主阶级对于小农的迫害,所以出台政策打击地主阶级。但肥沃的土地总有开垦光的时候,不够了怎么办呢?于是朱元璋出了第二个规矩。
2.强制移民,违者杀头。
既然肥沃的土地不够,那就移民荒芜的地方进行开垦嘛!朱元璋这样想着,随即颁布法令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作为农业文明的国家,没有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开垦荒地,更何况在明朝的法治下,移民过去就代表着这一辈子都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
自然有很多人拒绝。对于朱元璋来说,拒绝我?没关系,砍了就是。于是在高压之下,民众们开始移民。有些人倒霉移民到了鸟不拉书的荒地,结果成了世世代代都吃不饱的穷人。
当然这一举动从长远看也是有益的,移民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也让很多贫苦的人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一头牛。
3.黄册、户籍制度
作为一个"村长",自然要对自己村里的人熟悉才是嘛。于是朱元璋便设立了户籍制度,建立黄册。黄册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从黄册的用纸到书写与保存,都有严格的要求。
黄册记录了大明朝每个家庭十年内的人口、财产变化。小到婴儿的出生、家庭世代工作,大到家里有几亩地、几头牛都要记录备案。
户籍制度则是沿袭了元朝的等级制度,将人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等。其中规定匠户的职业世代承袭,无法改变。你祖上是做铁匠的,你也只能做铁匠,你儿子也将是铁匠。
这大大禁锢了整个社会的活力,而户籍只有皇帝才能改变,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你世世代代都无法改变你的职业,听起来十分残忍。
由此可见,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民众有异心,精心设计了种种禁锢人思想与行为的法令,更别提把科举内容改为八股文等做法。
在明朝前期时候,这些规矩被很好地执行了下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法制越来越没有约束力,许许多多的流民不断涌现,导致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不断爆发小型的叛乱与起义。
据统计,明朝共发生967次蝗灾,明末又爆发了大旱,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让这个曾经以农为主的国家支离破碎。
明朝的"祖制"是各朝各代中最多的,但凡有大事小事,后代的皇帝就会掏出一本厚厚的书,查他们老祖宗朱元璋是怎么规定的。哪怕时代变了,他们依旧迂腐的遵循祖制,不能与时俱进。所以明朝本身的政治制度存在的严重的漏洞,整个王朝建立在危楼之上。
在整体的军事体制上,明朝显得有些"过于谨慎"。为了防止有人拥兵自重,朱元璋对军事体制进行多次改革,最终将统御军队的大都督府彻底改组,形成了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下还有诸多小都督,诸多都督各自掣肘,让每个都督都不可能与朝廷本部兵马抗衡。同时这样的制度也造成了明朝军事调度能力的低下,极大地削弱了军事威力。
所以不管是从政治制度来看,还是经济制度甚至军事制度,明朝的强盛也只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界不断地进步,明朝注定会被其他各国超越,哪怕明朝没有亡于清,也终有一天亡于自己之手,所以明朝没亡这个假设也是不会成立的。
文/映真
与此同时,宦官干政、低饷制造成的贪污腐败不断为国家灭亡添砖加瓦。种种情况导致明朝的灭亡是注定的,哪怕没有满清入关,明朝也会淹没在人民的海洋中,自然不可能做到天下一统。更别提让全世界说中国话这件事了。
国力,自然离不开经济。明朝的经济实力虽然无法和盛唐相比,但是也拥有自己独特之处。
在农业上,明朝的农业可谓当世最强。不仅出现了南方双季稻,更是在岭南一带有了三季稻的雏形。通过农民们不断地研究,对种子进行筛选,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红薯、玉米、花生、南瓜、葵花等农作物也从南洋来到了中原大地上。
在手工业中,由于户籍制度,人一生无法更改自己世袭的工作,所以出现了许许多多手工业的"大神",手工业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的多种技术在当时世界上都属于领先地位。纺织业、冶炼业、建筑业、造船业等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外来文化技术并改良,整体行业不断地发展变强。
与此同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发展"朝贡贸易",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由福建省泉州市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明朝与欧洲商业贸易往来。
但在当时通商交易必须披着"朝贡"的外衣才能进行,更别提所谓的"朝贡贸易"是明朝为了展示自己国力,用市场价格的百倍和其他国家进行商品的交换。
明朝对于民间的商业买卖政策实际上是属于抑商的政策的范畴。在明朝长期的海禁期间,只有官府才有资格进行商业贸易,普通的民众是禁止私自贸易的。
这样的行为促进了东南亚陶瓷业的发展,同时明朝的藩属国通过独占中国贸易的契机获取了大量利益。海禁这一举措成功让明朝从世界发展的快车道上转向人行道。
种种迹象证明,明朝的整体架构存在着极大的漏洞。虽然明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位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但在经济上呈现着此消彼长的状态。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明朝的经济一定会被拖垮,无法依靠商业去统治世界。
明朝的军事,最出名的就是明朝海军。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到戚家军百战百胜,明朝的海军一直都是当时世界上较为领先的军队。
明朝初期,中国本土的海盗和日本流民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肆虐,他们走私违禁品、打劫商民,极为猖狂。朱元璋此时分身乏术,他致力于制定各种规矩、镇压各处小型叛乱、义军,根本无暇顾及沿海,沿海地区一直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直到嘉靖年间,明朝派出抗倭名将戚继光,这样的情况才开始逆转。戚家军训练有素,同时创意频出,他们不仅改良了武器,更是针对倭寇武器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种叫做狼筅的武器,无往不利。
除了戚家军,明朝还有秦军、天雄军、关宁军等拥有强大战力的军队,这些军队大多都出现在明朝末期。
在武器的开发和应用上明朝并不迂腐顽固。他们对鸟枪、火炮等武器进行不断改良,从舶来技术中吸取国外武器的优秀之处,逐渐向欧洲武器水平靠近。除了火炮技术之外,明朝也在不断研发新式武器。火箭、地雷、水雷等武器在各个战役中皆有不俗的表现。
只可惜随着明朝覆灭,原本已经开始进入热武器时代的中国停下了脚步,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期。